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    者】 陈雪,黄煜
【出    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13期
【标    签】 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高校管理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请联系我们!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陈雪,黄煜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  22600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于高校视角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904)。

作者简介:陈雪(1991,1-),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摘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师生蓬勃向上精神,促进统一价值观念形成;引导建立集体心理定势和共同行为模式,积淀实践根基等作用。该文首先阐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其可行性,最后指出高校可通过校园媒体、学术讲座、研讨会、报告会、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主题教育等途径,推动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开花结果。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行性;落实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144-0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并坚持将其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与行动纲领。高等学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更是肩负着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使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更易于被青年学生们接受、理解和认同,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凝聚、引导和辐射等功能。因此,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1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1  新时代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沉着应对,化危为机。”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席卷各国,各种错误思潮和西方渗透的价值观层出不穷,例如: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多元文化论、普世价值观、文化趋同论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消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输入。面对如此形式下的意识形态危机,我们必须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价值观,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必然伴随新问题,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再次处于各种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中心位置,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加强,运用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和感召力。

1.2  引导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塑造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就指出,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取决于青年的价值取向。青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的塑造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引导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并且强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就如同穿衣服,假如第一粒扣子扣得不对,其余的也会扣得不对[2]。未来属于青年,青年被赋予时代责任[3]。因此,青年必须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高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不仅承担着文化、经济、国际交流等职能,也被赋予政治职能,必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促使大学生在逐步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只有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们认同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今天的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剧转型、价值观多元化和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的时代。总体来说,他们的思想较为活跃,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但辨别能力较弱,需要对他们在思想和行动方面做出正确引导。因此,高校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大势所趋。

2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普及的可行性

2.1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作为青年的好朋友,始终坚持这样一种发展理念,即“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如何让青年学生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升华为内认同和信仰,进而将其具体化到实践中,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面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公民意识、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恩格斯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学说。”为使青年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强大的理论武器指导生活,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依托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促进统一价值观念形成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共同创造的一种亚文化系统。大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拥有不同的学习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高校的教师、管理者、服务人员具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高校想要把这些人凝聚成一个蓬勃向上的群体,就需要依托校园文化这一“黏合剂”来促进统一价值观念的形成[4]。统一的价值观念会使高校师生、管理者、服务人员对高校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又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推动每一位校园主体奋发向上、团结和睦、共同进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而发光发热。

2.3  依靠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积累实践基础

作为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它是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精神总和。这种长期的文化积淀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继承性,对生活在其中的成员有着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润物无声、愉悦身心、开阔眼界、实现全面发展,还能提高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素质的提升并不完全来自课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亦是提高素质的必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形成学校的集体心理定势和共同行为模式。少数具有独特行为模式的个体通过模仿、暗示、遵从、认同等心理机制,避免违反集体行为准则,从而达到与周围的心理环境相协调的目的。优秀且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是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模范和领导者,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基础的主体。这些建设者、模范者和领导者们的三观、理想信念等,都会对这些群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逐渐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5]

3  依托校园文化推动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实践

立足校园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多种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依托校园媒体,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

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报纸)出版社等校园大众媒体,都有固定的传播基础和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政治思想、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宣传和交流。此外,还通过抓住方向、反映普遍问题和学生热点问题,负责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思想道德、校风校纪、劳动教育等工作,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的落实。

3.2  开展学术研讨会、讲座、演讲等活动

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系列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系列讲座、研讨会等,都是针对领域内的具体问题进行阐述的,体现出高校教育理论的开放性。此外,这些活动的主讲人大多由相关领域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学者或专家教授组成,更具有权威性和启发性,他们的讲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施方式。

3.3  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主题教育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高校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和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是开展主题教育的有利时机。学校应坚持立足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创新载体、丰富形式,精心设计、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在参与中增强爱国热情、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

马克思提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6]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教育环境,可以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呈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话语和科学思想,达到激发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学校校史展厅、艺术成果展厅等校园文化设施,实现审美和教育相统一[7]。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校园歌曲创作、“十佳歌手”、朗诵、话剧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中,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融合,使理论教育深入人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

3.5  强调高校社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为发挥高校社团的思政教育功能,需要从社团组织的顶层设计入手,做好建设工作[8-10]。首先,必须确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总体要求。以定好的方向和要求,明确价值取向和相关的社团管理制度。此外,还需要加大对社团干部的思想教育教育,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社团干部的榜样作用,实现对社团成员的激励,继而促进学校社团的良性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社团教师的专业指导,以及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等,使社团组织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大家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起点和第二课堂,让青年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了解、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4  依托校园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机制

4.1  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员共建意识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伟大工程既需要不断地开展宣传工作,又需要不断地加强制度建设。良好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11-13]。否则将阻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众化和实际的育人效果。为此,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全员共建意识。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就能实现的,更不可能依靠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或是思想教育工作就能达到应有的成效。因此,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意识。全体师生教职工必须充分意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以统一的行动纲领指导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活动的主导力量,广大师生和管理工作人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作用,高校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相应的保障政策和措施,使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地主动学习,成为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坚实基础。

4.2  马克思主义普及宣传活动经费列入学校预算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必须把宣传活动经费列入学校的年度预算中。因为不管是校园广播、电子屏、校刊报纸,还是开展系列讲座、研讨会、主题活动等宣传,都需要充足的活动经费作为保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活动经费制度。特别是将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活动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之中,可以为落实马克思主义普及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4.3  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任何事情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亦是如此,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和高校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规划。但目前,鲜有高校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纳入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中。甚至,部分高校都没有高度重视自身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普及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求高校具有远见性和预见性,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甚至作为重点发展项目[14-16]。还可以建立马克思主义普及主体责任制,明确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实时关注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反馈,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大众化工作。

5  结语

本文在对校园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分析后,提出高校依托校园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的保障机制,即通过树立全员共建意识、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重视普及工作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确保马克思主义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新华网,2017-10-27.

[2]习近平.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4]黄道平,王玲仙.校园文化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0):86-87.

[5]袁银传,史素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J].思想教育研究,2020(3):135-13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山.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34-36.

[8]金春寒,孙渝莉.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6-22.

[9]施玮.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J].大学,2021(48):26-28.

[10]王红,范若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高教探索,2019(7):33-37,43.

[11]邵帅.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新校园(上旬刊),2014(7):54.

[12]张青,梁丛丛.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4):151-152.

[13]张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7):180-181.

[14]陈小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2(7):22-23.

[15]唐小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16]黄家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